公公婆婆是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那一辈人,公公是名退伍军人,婆婆是一名典型的农家妇人,嫁进这个家十二余年,经常听丈夫讲起二老的往事情深!
逼婚与五年漫长的等待
公公与婆婆的认识是由当村的媒人介绍,当年公公迫于家长的“逼婚”,不得不从部队请假回来与婆婆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婚礼,婚礼的第二天便匆匆赶回部队,一走便是五年。
当时的通信不如今天便捷,没有今日的微信、视频聊天,一个月打上一个电话都算是很难得,然而就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,婆婆一等便是五年。
在家伺候公公体弱多病的父母与年幼的弟妹,她的勤劳、善良、执着深深打动了这位有着强烈“门当户对”思想的公公,爱在他们心中生根、发芽、结果。
五年后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,也就是我的丈夫。
一个眼神就能给予的默契
与二老在一起的时间不长,逢年过节都会回去探望,时间虽短,在他们身上却真真切切体到会到了那种举手投足间的心领神会。
公公婆婆外出干农活都是成双成对,婆婆从菜地里摘菜回来,公公便开始拣菜、洗菜;婆婆在菜锅里不停的翻炒,公公很自然的坐在炉灶边添柴火;公公忙农活累了,婆婆早已为其泡好茶水待他归来------
一个简单的动作,一个温柔的眼神,一切显得那样的自然与朴实,却尽显你侬我侬的款款情义。
小别离,情义深
我和丈夫在外务工,有孩子后,因为工作原因,不得不让二老短暂的分开,婆婆从老家来到我们务工的地方替我照顾小孩,公公留守老家。
整整一年,二老并不经常通电话,知道我们小两口在外日子撑得艰难,为节约电话费,即使通电话,也是长话短说。
通话经常是这样的:家里麦子如何?吃饭的问题能否解决(公公不怎么会做饭)?活儿累了,要注意休息,实在不行,别硬撑,当心身体-----
从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语言中,我却读懂了二老间的不舍与情深、怜惜与呵护。
你若安好,便是晴天
那一年,婆婆替小叔在外带孩子,公公依旧在老家留守,因一个人干家里农活,犯了严重的腰椎肩盘突出,并需要住院手术,公公一再嘱咐家人,不可告诉婆婆此事,怕她担心。
最后我还是不忍心告诉了婆婆,记得当时,婆婆眼泪就没忍住,嘴里不停念叨着:“这老头子,前些时间还在问他好不好,还说好得很,今天要做手术了,我还被蒙在骨子里,哎!------”
当晚便坐车往老家赶,见到公公的第一句话便是:老头子,你在手术受难,我能好过吗?然后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。
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伴公公左右,体贴入微的照顾着,那一刻我才真实的体会到“老来伴”三个字的深切含义!
从二老的身上,我真正理解了夫妻相处之道,情人之间的牵挂、疼惜与执着,不用玫瑰来渲染,不用密语来表达,不用承诺来维持,一份朴实无华的爱,仅此而已!